今日,農歷十月初一,2022寒衣節。又稱“十月朝”“祭祖節”“冥陰節”“秋祭”“十月一”,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。民間將清明節、中元節以及寒衣節并稱為中國三大“鬼節”。在這一天,人們都會為逝去親人燒棉衣棉褲燒錢等祭奠用品,沈陽墓地一衣哀思,謂之送寒衣。
沈陽公墓慎終追遠,相傳寒衣節起源于周朝。周朝時,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舉行迎冬禮,禮畢返回,要獎賞為國捐軀者,為他們“送寒衣”,并撫恤他們的妻子兒女。
在安土重遷的封建社會,人們最大的奢求,就是安居樂業;最大的痛苦,就是背井離鄉。每年秋天伊始,婦女們就會忙著趕制寒衣,好趕在嚴冬前將衣物送到遠在邊塞的親人手中,帶去關懷與慰藉。
李白有詩“長安一片月,萬戶搗衣聲”,月朗風清,風送砧聲,聲聲都是懷念玉關征人的深情。
因此,送寒衣,是一種望穿秋水的等待,一種朝思暮想的盼望,是遙寄哀思的離別,鏈接的是念念不忘的親情、至死不渝的愛情……一衣情深,寄托相思,溫暖人心,這是寒衣節最美的意義。
而祭祖送寒衣,送的不僅是寒衣,還送去了對故人深深的哀思、無限的崇敬和那穿越陰陽消冰熱鐵的溫暖,是人情莫大于盡孝,傳承感恩精神的表現,也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、不忘根本的傳統道德的體現。
寒衣節,是一種鏈接,是一種惦念,是一種敬畏。時代在變,不變的是孝親祭祖的虔誠,從未褪減的思念,以及對未知的敬畏。
據劉侗、于奕正所著《帝京景物略·春場》,元明清時期,送寒衣的習俗有了許多講究。一是衣服有一定的規格尺寸,要在上面鄭重地寫上故人的名字輩分;二是亡故較久者的寒衣用五色紙剪成,而新亡者的寒衣則需用白紙裁剪;三是給新亡者送寒衣時,還要大哭一場,女人哭十九聲,男人哭十一聲。除了焚紙、上墳、殺宰、祀陵……甚至還出現了祭祀無家可歸的鬼魂的儀式。
裁五色紙,做五彩衣,在門口路邊燃燒、祭奠……寒衣燃起時晃動的火焰,傳遞給逝者溫暖與放心,也給予生者安慰和好運。
從道(DAO)教的觀點來看,在生命的天道輪轉里,我們每個人都是靈魂的寄主。已經離世的人,肉體已亡,靈魂不滅。而在等待寄主的過程中,他們需要錢財,需要溫暖,幫助他們更好地走向光明。
所以,活著的人,多多善待他們,保持香火旺盛。那么,祖先就會庇佑我們,也就會幫助我們調動能量,給自己提運,讓家庭和睦,讓家族變得興旺起來。
是否也有那么一個人,讓你只能在朋友圈里記錄種種回憶?是否有那么一個人,讓你在午夜夢回時思念到淚濕襟衫?
電影《尋夢環游記》提到,人的一生會死亡三次:一次是斷氣的那一刻,從生物學角度來說的死亡;第二次是舉行葬禮時,這一刻你的身份將在這個世界上抹除;第三次是這個世界最后一個記得你的人死亡,這一刻將是真正的死亡,從此不會有人知道你來過這個世界。
史鐵生有一段對死亡的描述:“人死了,就變成一個星星?!薄案陕镒兂尚切茄??”“給走夜道兒的人照個亮兒……”
只要思念在,他們就一直都在;只要你時常想起,時常祭奠,他們的旅程就會溫暖有光,我們的人生就會更加踏實和堅毅。
當然,我們敬奉他們,不僅是祈求護佑,還是在感受先輩披荊斬棘帶來的幸福后,讓他們也能感受人間的歡喜,與他們分享子孫的榮光,更是表達對逝親的敬畏,對逝親的感恩,和那減不斷的思念,不能再盡孝的遺憾。
寒衣節,如果因為某些原因不能回鄉祭奠逝親,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,別忘了利用網絡,在心紀奠平臺,來一場真摯而環保的寒衣服祭祀??牲c擊下方圖片,為去往另一個世界的人兒,創建紀念館,送去寒衣,用溫暖幫助他們抵擋寒涼與風霜。
十月初一,是寒衣節,愿我們不忘初心,時而能記起來,給自己的親人們送去一份溫暖?!昂隆?、“寒衣”,那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字符,更是一份牽掛和眷念。
“寒衣節”,寄哀思,尊重傳統和孝道的習俗活動。